定位中
热门城市:
北京
上海
广州
深圳
杭州
南京
退出
动力表现出色 乘坐感受舒适 试驾吉利缤越ePro
来自:电动邦
作者:门新贺
2020-08-13 08:14:00
手机浏览

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,不少车企都开始走起了新能源的转型之路。纯电车目前还面临充电难、时间长等问题,所以有不少车企都选择推出既能享受补贴、又不存在里程焦虑的插混车型。吉利基于其自主研发的P2.5混动架构,推出了吉利ePro家族的一系列产品,这些车型都采用了相同的动力总成。那么这个P2.5混动架构有何独特之处?开起来的感受究竟如何呢?

■ 国内车企主要混动技术路线

日本及美国车企的主流路线为ECVT,而国内和欧洲车企大多采用的是单电机的混动路线。根据电机摆放位置的不同,又可分为P0、P1、P2、P3、P4。

P0其实就是将原来的起动机更换为BSG电机,而BSG电机除了能实现起动机的作用,还可以在发动机熄火时为空调供电,起到节油的效果。但此种连接方式的电机并不能驱动车辆行驶。

P1指的就是在发动机的飞轮端连接一个电机,它可以在发动机工作时一起驱动车辆。但由于其和发动机之间没有离合器,所以不能实现纯电模式行驶。

P2电机位于飞轮和变速箱之间,由于它和发动机之间存在两组离合器,所以可以断开和发动机的连接,从而单独驱动车轮。但由于P2电机夹在变速箱与发动机之间,所以会占用一定的轴向空间。

P3电机位于变速箱的输出轴,此电机和驱动轴相连,对于车辆的纯电驱动效果更为直接。但由于其位于变速箱的输出端,无法利用变速箱挡位,所以这个位置的电机往往需要更大的功率和扭矩,其成本相对较高。

P4就是把电机放在了后驱动桥,从而直接驱动车轮。再配合发动机+变速箱,可以直接实现车辆的四驱模式。

■ 吉利P2.5混动系统

P2.5就是将电机、变速箱平行安装布置,电机放置于变速箱上,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增加系统的轴向距离,使得结构更加紧凑,为乘员舱留出更多的空间。吉利采用的是将电机与双离合变速箱中的偶数轴进行耦合,所以不能像P2一样利用变速箱的所有挡位。

吉利P2.5混此外,吉利ePro家族产品均使用了名为“芯算”的混动AI精算系统,该系统就像一个高智商大脑,可以通过对车辆行驶期间的动能回收、路况分析、驾驶习惯等条件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计算,确保车辆的动力性和节油性都处于较好的状态。

在导航模式下,当车辆判断前方有拥堵路段,会给电池预留流出足够的电量,在拥堵路段使用纯电模式行驶,带来更好的燃油经济性。

■ 驾驶感受

动力方面,缤越ePro搭载了由1.5T三缸发动机和驱动电机+7挡双离合变速箱所组成插混系统。其中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30千瓦、最大扭矩为255牛米,驱动电机的最大功率为60千瓦,系统综合功率为190千瓦,综合扭矩415牛米。电池配置方面,新车搭载了容量为11.3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组,工信部纯电续航里程62公里。

除此之外,缤越ePro还提供了SAVE功能,驾驶员可以主动设置目标电量,在P挡时可以启动该功能为电池充电。

即便调至3挡,当松开加速踏板后系统回收的力度稍强,但整体的减速感并不算明显,能够保证乘客的乘坐舒适性。

■ 静态体验

■ 邦点评

吉利的这套P2.5混动架构将电机、变速箱平行安装布置,在不增加动力系统轴向距离的情况下,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,提升了空间利用率。而在实际的体验中,虽然缤越ePro采用了1.5T三缸发动机,但从驾驶的平顺度以及动力的表现来看,这套系统的匹配以及体验都算得上不错。价格方面,在2020款缤越ePro上市后,新车的指导价已经下探到了13万元以内,加上新车还能够享受像北京、广州等部分地区的新能源车牌政策,可以说是值得选择的一款车型。

*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收藏
分享到:
缤越新能源
插电式
11.98 - 13.58 万
纯电续航
85 km
最高电池容量
15.5 kwh
慢充时间
- 小时
快充时间
1.50 小时
最新文章
遇见心动,与AUDI E概念车相约上汽奥迪进取汇
13.98万元交个朋友,『钛』不寻常的科技潮玩SUV预售
科技当红 旗舰新作,问界M9 2025款先行者在工厂验收交付仪式圆满举行
从智驾到飞行汽车,奇瑞的智能化战略,到底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?
中汽研C-NCAP、中保研C-IASI双认证历史第一,问界M9引领行业安全标准
21.59万元起,搭载华为乾崑智驾,阿维塔06开启预售
2025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Euro NCAP技术研讨会(中国站)圆满召开
62.8万元起,仰望U7真能比小米更有卖点?
全系四驱+1300km+6/7座可选!星途揽月C-DM 20.99万元起
预售21.59万起的阿维塔06,华为智能+昆仑增程,到底适合谁?
省油又省钱,长城重卡发布Hi4-G混动技术,让用户定义研发
广汽本田新能源战略迈入新纪元:全新纯电P7下线暨智慧工厂正式投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