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在近期的新能源新车中选出现象级的产品,比亚迪汉必定是其中之一,从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,汉也成为了中大型轿车中销量比肩BBA的产品。作为比亚迪品牌向上的关键车型,是什么让汉成为了一款好车,除了在营销上的积极推广,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呢?带着这个疑问,借着比亚迪“千锤百炼”活动的契机,一起来探寻。
比亚迪的园区看上去多少有些魔幻的味道,云轨设架设在半空,实验室的台架上,左边一个卡车头,右边是一辆正在接受检验的乘用车,加之嘴巴上印着比亚迪新Logo的口罩,实在是很难用单一的“车企”这个名词来定义这个公司,处处展现了它的多元。而这一次活动也与以往不同,整齐排开的并不是光鲜亮丽的新款车型,而是一台台经过实验“折磨”后将要报废的车体。而通过每辆历经“千锤百炼”的试验报废车,让用户真正看到比亚迪的品质标准和用心。
始于高标准,实现“行业领导级别”性能
在比亚迪,工程师会根据“LACU策略”在车型定义阶段对整车性能进行逐条定义。以汉为例,其安全性能就被定义为“L”级别,即要达到“行业领导地位”。
为了达到企划阶段的高目标,在开发过程中汉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设计,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整车、系统、子系统及零部件在发生碰撞时的被动安全性。根据实验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不断优化。车身军工级别的热成型钢用料达43处,白车身热成型钢材使用量达97kg,为消费者打造了“隐形”的防护保障与更安全的驾驶体验。
高规格实验室,不惜代价铸就高品质
C-NCAP,C-IASI,想必都不陌生,碰撞安全已经成为整车开发的必考项,比亚迪斥巨资打造的碰撞试验室,由正面碰撞、中央碰撞、室外碰撞、假人标定、行人保护和模拟碰撞6个部分组成,除了能满足国内标准及法规的要求外,还能满足美标和欧标等标准。这个实验场比较特别的是中央碰撞区多角度碰撞牵引系统,从0°~90°每15°设置一条轨道来进行碰撞的测试,据工程师介绍,因为车辆在交通事故中,受到的伤害可能来自多个方向,而这套系统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实的交通事故,为改善车辆被动安全性能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。
这个实验场平均每天要进行2~3次碰撞实验,除了考量整车的性能外,工程师在碰撞后还会将一些零件从车体中拆卸,用于更多的分析。
单汉一个车型,就耗费了500台实验车辆,费用高达2.5亿,开发团队近1000人。
除此之外,比亚迪还采用了高于行业标准的假人数量,从18个月大的婴儿到成年男性组成了完备的假人家庭,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真实车主及车内不同座位、不同性别、不同年龄、不同坐姿乘客在发生碰撞情况下的真实状况,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护方案。
另外,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,在比亚迪的实验室中不乏针对电池安全的测试项目,如针刺、拖底以及在极端温度下的充放电实验,确保整车安全。
千里奔袭,只为用户放心出行
中国幅员辽阔,地形,天气,环境复杂,仅靠实验室的测试并不能完全覆盖用户场景,虽然“三高”实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,但比亚迪多走了一步:坚持将车开到实验场所而非托运,在途中同时进行充电桩的适配测试,也实实在在地测试了车辆的长途性能。
除了实车路跑外,比亚迪还采集了全国各地的路况、温度、湿度数据,模拟极限场景,在比亚迪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内,有整车、汽车安全、EMC、NVH、动力总成、零部件、汽车材料、轨道交通8大领域的测试场所,“24通道道路模拟试验”就是其中最严苛的一环,经过严密的模拟逻辑设定,能还原用户可能遇到的95%路况,汉试验车在台架上持续颠簸45个日日夜夜,相当于在实车测试路面上驶过100万公里,力求更多地覆盖用户的用车场景。
离开实验室后走进比亚迪的大厅,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整面的专利墙,而这些也仅仅只是从3.1万件专利中甄选出来展示而已,而安全和品质,也只是这么多专利中的一小部分。除了这些,比亚迪还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,力图推动整个汽车工业的前进。
回到开头的疑问,怎样定义一辆好车?以汉为例,比亚迪在用自己的标准认真作答:从研发阶段就将安全品质放在首位,经过海量仿真实验和实车测试,在大样本的基础上,制造出高品质量产车,交到用户手中,服务于大家的日常生活。
邦点评
这次的比亚迪参观,我对比亚迪这个品牌有了重新的认识,从最初普普通通F3,到如今组建了国际领先团队,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新产品,比亚迪完成了蜕变。而在这些变化背后,是比亚迪对于技术和品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,也是他们对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不断洞察。相信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,是大家踏实前进的脚步。我们也有理由期待,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,更多的国货之光会陆续出现,也能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先进更智能的移动生活体验。